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世界經濟深度衰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緣政治風險上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最重要的是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如何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道路”。近日出版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系統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如何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道路的重要思想與指示要求,以及從產業、區域、技術、資本等方面為高質量發展作出的戰略部署、提出的工作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都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是培育壯大新型支柱產業、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領域,對加快推進我國高質量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10月18日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較快、成就顯著,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但同世界數字經濟大國、強國相比,我國數字經濟大而不強、快而不優。著眼于中長期高質量發展,一是要充分認識數字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大局,充分發揮我國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著力提升基礎軟硬件、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生產裝備的供給水平,強化關鍵產品自給保障能力;二是要實施產業鏈強鏈補鏈行動,加強面向多元化應用場景的技術融合和產品創新,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競爭力,完善5G、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重點產業供應鏈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8月20日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要更好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強長三角地區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政策協同效率,對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義重大。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放在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全局中進行統籌謀劃,明確了長三角作為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戰略定位。近年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具備更高起點上推動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良好條件。著眼于中長期高質量發展,一是要充分發揮長三角區域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備和市場潛力大等諸多優勢,積極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二是要突出作為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的作用,上海和長三角區域不僅要提供優質產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三是要對標國際一流標準改善營商環境,以開放、服務、創新、高效的發展環境吸引海內外人才和企業安家落戶,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努力成為聯通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重要橋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全面分析國際科技創新競爭態勢,深入研判國內外發展形勢,相繼提出創新是第一動力、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全面謀劃科技創新工作,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近年來,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著眼于中長期高質量發展,一是要聚焦技術創新,既要在石油天然氣、基礎原材料、高端芯片、工業軟件、農作物種子、科學試驗用儀器設備、化學制劑等方面關鍵核心技術上全力攻堅,又要在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先進制造、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發力;二是要聚焦載體創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或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三是要聚焦制度創新,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四是要聚焦人才創新,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建設全球人才高地,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科技人才,穩定支持一批創新團隊,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依法規范和引導我國資本健康發展,發揮資本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4月29日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歷史地、發展地、辯證地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存在的各類資本及其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本是帶動各類生產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紐帶,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要發揮資本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必須認識到,資本具有逐利本性,如不加以規范和約束,就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依法規范和引導我國資本健康發展,注重激發包括非公有資本在內的各類資本活力,發揮其促進科技進步、繁榮市場經濟、便利人民生活、參與國際競爭的積極作用,使之始終服從和服務于人民和國家利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著眼于中長期高質量發展,一是要正確處理資本和利益分配問題,既注重保障資本參與社會分配獲得增殖和發展,更注重維護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二是要繼續完善我國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功能,為各類資本發展釋放出更大空間;三是要規范和引導資本發展,設立“紅綠燈”,健全資本發展的法律制度,完善資本行為制度規則,嚴把資本市場入口關,形成框架完整、邏輯清晰、制度完備的規則體系;四是要全面提升資本治理效能,健全事前引導、事中防范、事后監管相銜接的全鏈條資本治理體系,提高資本監管能力和監管體系現代化水平。
(作者: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胡擁軍;文章來源:新湘評論《把握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