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來,我國出境人數大幅下降,消費需求在國內得到更加充分的釋放,迎來了進一步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契機。在當前雙循環以及拉動內需背景下,應加強引導部分消費回流,推動消費持續恢復,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我國居民出境消費的四大特征
(一)規模特征:人數持續增長,消費額屢創新高
一是出境旅游人數快速增長。據近十年統計數據,2010年以來,我國居民出境旅游年均兩位數增長,2014年首次破1億人次,2019年接近1.55億人次,同比增長15%。二是購物占據旅行目的重要地位。據調查,超過九成旅客將購物作為出行的主要目的之一,接近六成游客會在出行前擬定購物清單,選擇購物項目的受訪者僅次于出境消費剛需餐飲,占39.9%。三是境外消費總額屢創新高。據估算,2012年我國居民境外消費總額突破1000億美元,2015年突破2000億美元,2019年超過2500億美元,為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費國。
(二)群體特征:女性游客、中高收入人群成為主體
一是女性和中等收入人群占主體。2019年我國出境游客中女性比例為55%,且比男性比例據上一年有拉大趨勢。被調查者稅前月收入在3001—8000元的超過60%。二是出境旅游表現出的中高端消費特征明顯。據調查,單次出境游花費在10001元及以上的受訪者占總樣本的62.8%,5001—10000元的游客占51.87%。富豪群體(流動性資產1000萬元以上)人均境外消費額,是大眾消費者的10多倍。
(三)品類特征:中高端類商品購買集中且規模大
一方面,奢侈品購買規模大。2019年全球的奢侈品消費的總額為2803.5億美元,而其中中國消費者包括境內和境外為981.2億美元(按當年匯率約為人民幣7653億元)。同年,中國境內奢侈品消費為2340億元,經測算國人的奢侈品消費中的70%是在境外消費的。另一方面,享受型、改善型消費品購買較為集中,香化、服裝鞋帽、珠寶、箱包、手表也是境外主要購物商品,免稅店是居民境外購物的最主要渠道,據調查,超過50%的我國居民出境選擇了免稅店。
二、出境消費原因多樣,實現消費持續回流尚存多方制約因素
(一)渠道因素
一是我國免稅業發展相對滯后。據調查,年均有超過 60%的出境游客會在境外免稅店購物。2019 年中國人消費了全球約 40%的免稅品,日韓、迪拜、泰國免稅店是重要消費渠道之一,而我國免稅經濟發展潛力尚有待釋放,供給質量尚有待提高,疊加我國購物離境退稅業務發展滯后,退稅流程復雜、起退點偏高、配套服務落后,影響購買意愿。二是跨境電商內憂外患并存。國際上,部分國家為自身利益設置了不公平合理的投資貿易限制;國內層面,作為電商發展重要基礎設施的海外倉綜合服務能力有待提升,當前缺乏統一規劃、行業標準,海外倉布局合理性、處理高效性有待提升。
(二)供給因素
一是中高端商品供給質量不高,消費供需銜接存在痛點。我國消費品工業創新能力和創意設計水平相對較弱,產品質量標準與發達國家和地區有差距,品牌建設落后,工藝水平高、質量好、附加值高、能引領時尚的中高端消費品供給能力和水平不足,難以滿足個性化、多樣化需求,而境外商品豐富,選擇空間大,吸引力更強。二是消費選擇有限。國外品牌商在我國投放的商品與其他市場有差異,尤其是部分奢侈品的某些品類、款式在國內沒有銷售,或者投放量很小,采取饑餓營銷手段,國內消費者想要購買款式新穎、性價比更高的產品只能去境外或者選擇代購。
(三)體驗因素
一是購物場景體驗的影響。日韓、歐美、港澳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僅法律體系完善、質量標準高,后續監管執法嚴格,而且零售業服務體系健全,商品推介、標識和售后服務較為規范,隱形增加了商品印象分;二是購物心理因素驅使。高端消費屬于符號式消費,消費高端商品帶有“體面消費”的心理效應和社會認知。一些國際品牌制定全球銷售策略時,常常根據不同地區消費特點,投放不同款式風格、質地的商品,讓消費者在海外購買感到“與眾不同”。
三、政策建議
(一)長期來看,應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增加供給質量,推動免稅發展,降低稅費成本,縮小內外價差
1、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消費品供給。一是實施“三品”戰略,將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作為提升供給質量的重要內容。對標國際先進技術標準,調整提升國內標準。二是打造一批國產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強調中國文化、體現中國風格的品牌,提升國產品競爭力。三是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弘揚精益求精和工匠精神,在資金、土地等方面支持相關企業建立創意設計園區,建立創意人才培養體系,擺脫山寨仿造的經營方式,提高產品文化內涵。
2、促進免稅經濟發展,拓展購物渠道。加強對免稅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將免稅業主要服務對象由境外人士擴展為我國出境居民,與境外免稅企業“爭客源”,發展中國特色免稅業;拓展政策空間,深挖行業發展潛力,發展特色市內免稅。適當增加免稅牌照數量,確定一批重點城市推廣發展市內免稅業務。將海南離島免稅政策推廣到福建平潭、珠海橫琴等特殊地區;大幅提高免稅額度,增加免稅品類,并完善購物離境退稅政策,提高對出境游客的吸引力;深化產教結合,提升免稅行業資本及人才管理及國際化水平。
3、調整優化稅收政策,降低流通環節成本。一是調整優化消費稅征收。研究將消費外流比較嚴重、人民群眾需求較大的部分珠寶、高檔化妝品等調整為普通消費品。結合消費稅立法,合理調整消費稅稅目和稅率。二是強化物流保障機制建設,進一步推動物流業降本增效。加快國家物流樞紐網絡建設,加快補齊多式聯運轉運設施、鐵路兩端接駁設施等短板,推動貨物公轉鐵,適當降低過路過橋收費水平,系統降低物流成本。
(二)短期來看,應加快拓展渠道業態,強化監管引導,營造良好消費環境,提振消費信心
1、促進傳統商貿業轉型,培育新發展業態。一是推動傳統商貿業創新發展。創新商業購物中心消費場景規劃布局,轉變消費品零售模式,壓減中間環節和經營成本,提高規模效益。二是充分發揮跨境電商促進消費回流重要作用,加大5G、大數據等技術在跨境平臺信息系統的應用,推進跨境電商企業和海外倉的協同運營管理。全面落實跨境進口正面清單商品免于執行準入前注冊審批等前置措施,進一步暢通退貨通道。三是完善“互聯網 +”消費場景。有序加快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推動供應鏈創新應用,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柔性生產、個性化定制,更好對接消費需求。
2、完善市場監管體系,優化消費環境。一是優化跨境產品追溯系統、物流跟蹤系統和信息服務系統建設;規范跨境第三方支付業務發展,強化對我國跨境電商全鏈條交易信息的準確掌握。三是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建設消費者維權信息平臺,加強消費者投訴、專項調查、比較試驗等信息的公開,減少監管部門、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3、加強輿論引導,促進理性消費。一是大力宣傳國產特色和優勢產品。以“城市品牌日”等民族品牌展示推介窗口或平臺為抓手,塑造國產優秀品牌典型,講好中國品牌故事,提高品牌形象和認知度。三是加大負面典型曝光力度。充分發揮媒體監督功能,引導主流媒體增加對國外奢侈品歧視定價、產品質量缺陷的報道,加大對非法代購、清關以及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等違法行為的曝光,強化警示作用。
(來源:《中國經貿導刊》2022年第12期;作者:丁聲一,國家信息中心公共技術服務部 經濟師。本文系國家信息中心 2022年青年人才基礎研究項目“基于政務服務數據的宏觀經濟政策制定與實施優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