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人口總量已經或接近達峰,占全球人口的比重轉入下行通道,預計近期全球第一人口大國的地位將被印度取代
(一)中情景下2022年我國人口總量達峰
根據聯合國人口司的預測,中情景下,我國人口總量(不包括港澳臺地區人口,下同)將于2022年達到峰值,為14.26億。這預示著,我國人口增長將很快轉入零增長或負增長區間,進入減量發展新階段。從具體的人口規模預測值來看,中情景下,2035年我國人口總量分別為14.01億;2050年人口總量降至13.17億;2100年人口總量進一步降至7.71億。
(二)我國人口拐點比全球提前64年,且占全球人口比重持續下降
根據聯合國人口司的預測,中情景下全球人口的拐點將出現在2086年,人口規模為104.3億人,較我國人口總量出現拐點的年份2022年提前了大約64年。這就決定了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與全球人口總量呈現出“此消彼長”的關系,占全球人口的比重將進入持續下降通道。2022年,我國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為18%,2035年和2050年分別降至15.8%、13.6%,2100年則進一步降至7.4%。
(三)從國別對比來看,我國人口規模優勢逐步遞減,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將很快被印度取代,且與主要人口大國的差距呈縮小之勢
當前,我國與印度的人口規模已基本接近。根據聯合國人口司的預測,中情景下,2023年我國人口總規模將被印度超越,降至世界第二位。雖然2100年之前,我國人口規模占全球第二位的格局不會改變,但與主要人口大國的相對優勢明顯減小。
二、我國總和生育率呈現“雙低”特征,即低于2.1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低于主要人口大國,加之回升較為緩慢,導致出生人口規模持續下降
(一)中情景下我國總和生育率仍然偏低
總和生育率是反映人口變化的重要參數。2021年,我國總和生育率降至1.15,已處于較低水平。在聯合國人口司發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中,中情景下,我國總和生育率走勢相對平穩,由2022年1.18逐步升至2100年的1.48。
(二)我國總和生育率將長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主要人口大國
根據聯合國人口司的預測,中情景下,2022年,全球的總和生育率為2.31,高出同期我國水平一倍多,跟我國人口規模接近的印度為2.01,除美國和巴西低于2外,其他人口大國的總和生育率均高于2,其中尼日利亞更是高達5.14。由于全球人口大國主要為發展中國家,因此隨著經濟現代化程度的提高,總和生育率大概率是下跌趨勢。2100年全球的總和生育將降至1.84,主要人口大國的總和生育率均降至2以下,但由于我國總和生育上升較為緩慢,2100年僅為1.48,仍顯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和主要人口大國。
(三)我國出生人口規模持續減少,出生人口性別比將回歸至正常水平
根據聯合國人口司的預測,我國人口出生規??傮w上保持“波浪式”下降態勢。中情景下,2050年之前,我國出生人口有望維持在1000萬左右,隨后經歷10年左右的明顯下降階段之后,2060年開始維持在680萬左右波動,持續到2075年后再次轉入下降通道,2100年降至474萬人。出生人口性別比將回歸至正常區間。根據聯合國人口司的預測,未來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將繼續改善,預計到2031年降至107,2038年繼續降至106的合理區間。
三、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持續提升,年齡中位數不斷增加,老齡化程度顯著提高,但本世紀中葉將迎來“死亡高峰”
(一)預期壽命保持穩步增長,與高收入國家的差距顯著縮小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均預期壽命保持了穩步上漲的態勢。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男性和女性的人均預期壽命為75.4歲、80.9歲,較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別提高了3歲、3.5歲;較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別提高了8.5歲、10.4歲。聯合國人口司對于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的預測延續了這一趨勢,具體來看,2100年我國男性人均預期壽命由2022年的76.0歲上升到88.6歲,增加了12.7歲;女性人均預期壽命由2022年的81.3歲上升至91.9歲,增加了10.5歲。
(二)中位數年齡不斷提高,預示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提升
受出生人口減少和人均預期壽命增加等因素影響,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將逐步加深。根據聯合國人口司的預測,中情景下,我國人口老齡化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保持穩步上升的態勢。具體來看,我國居民中位數年齡將由2022年的38.5歲逐漸提升至2078年的57.5歲,之后將穩定在這一水平上持續至2100年。老齡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將對我國人口均衡發展帶來重大影響。
圖1:我國年齡中位數走勢
資料來源:聯合國人口司
(三)死亡人口進入上升期,本世紀中葉將迎來“高峰時刻”,隨后轉入下行通道
根據聯合國人口司的預測,高中低三種情景下,我國死亡人口的數量均經歷先升后降的過程。具體來看,三種情景下,我國死亡人口由2022年1050萬左右逐步提高,到2060年左右達到峰值約1680萬左右,隨后進入下降階段。與前一階段不同,受新出生人口數量差異性開始顯現的影響,2060年后三種情景下的我國死亡人口數量有所發散,預計到2100年,高中低三種情景下的死亡人口分別降至1403萬、1369萬、1336萬,高情景和低情景的差距升至67萬人。
圖2:我國死亡人口數量走勢 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聯合國人口司
四、政策啟示
當前,我國已開始采取措施積極應對人口少子化和老齡化挑戰,聯合國《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進一步揭示出這項任務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因此,我們需要未雨綢繆,繼續加強人口監測預警,實施更加有效的生育支持政策,及時調整和完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以降低人口因素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構建有效的生育政策支持體系,確保出生人口規模維持在合理區間
客觀來看,我國的人口“少子化”是不確定性矛盾,即未來出生人口的數量很難把握;但人口“老齡化”是確定性矛盾,即未來大約80年的老年人口數量大致可以推算出來。出生人口數量是優化我國人口結構的重要變量,也是決定我國全球大國屬性的關鍵支撐。因此,我國人口政策的難點和重點都在于如何有效應對人口“少子化”挑戰。但同時應看到,我國生育支持政策設計尚處于起步階段,仍面臨政策工具偏少、政策力度偏低、政策效果有待實踐的檢驗等多方面困難。下一步,建議要立足本國國情,總結借鑒國際經驗,搞好試點示范,加大各項政策資源的投入力度,注重生育支持政策集成創新,構建更為有效的生育政策支持工具箱,確保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新出生人口能夠維持在合理區間。
(二)適應人口形勢新變化,加快調整和完善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和戰略
人口是經濟社會活動的基本單元,因此,人口總量、年齡結構的變化都將深刻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首先,要測度好人口變化給經濟發展“供”和“需”兩方面的影響。需求方面,人口總量負增長意味著與“人頭”關聯的必需品消費需求有可能會率先進入“量”的拐點;人口結構上,老年人口規模的增加,無疑會增加與老年人關聯的消費需求。供給方面,勞動力規模的減少存在降低我國未來的潛在經濟增長率的風險。下一步,政策要注重提高供給對人口引發的需求結構變化的匹配度;中長期內,有必要前瞻布局資本對勞動的有序替代。同時,還要依據人口變化,尤其是重點關注新出生人口數量和死亡人數兩項指標,持續深化教育、醫療和養老等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切實提高公共資源配置的效率和質量。
(三)抓好人口形勢跟蹤預測,為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人口走勢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預測難度很大。我國人口總量出現拐點的時間較前期多數研究成果的預測結論大約提前了8年時間。此外,人口走勢還有很大的慣性,當期人口出生數量是決定下一代人口出生數量的重要變量,具有螺旋加速或減速的特征,以聯合國人口司對我國人口預測的低情景為例,如果總和生育率長期偏低,那么到2100年出生人口將大幅降至極低水平。這充分說明,當下有必要繼續加強和完善短期、中期和長期相結合的人口預測預警體系。與經濟領域相比,人口短期跟蹤分析指標較少,建議探索研發新出生人口數量、新出生人口性別比、結婚數量等月度指標的可行性,以更好推進人口的短期跟蹤預測;中長期內,要及時調整各種人口預測參數,提高預測預警的準確性,為調整和完善新形勢下的各項人口發展政策和戰略提供科學依據。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 宋瑞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