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也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笆奈濉睍r期,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人,占總人口比重超過20%,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到2035年前后,我國老年人口總量將增加到4.2億人左右,占比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到本世紀中葉,我國老年人口規模、老齡化率將相繼達到峰值。人口老齡化進程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風險挑戰的同時,也蘊含著發展機遇。
一、人口老齡化發展帶來的風險挑戰
一是影響潛在經濟增長率和創新能力。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供給、資本積累以及勞動生產率都會將產生不利影響,進而阻礙經濟增長潛力的提升。在減少勞動力供給方面,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意味著非老年人口比重下降,如果勞動參與率及人口出生率相對穩定,人口老齡化的結果必然是導致勞動力供給下降,潛在經濟增長率面臨下行的壓力。在減少資本積累方面,老年人口是不再從事職業性生產活動的純粹“消費型”人口,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越高,則意味著其分享產出成果的比例越高,經濟產出可用于生產投資的比例相對越小,從而不利于資本積累,降低經濟潛在產出水平。在放緩創新方面,勞動者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也會隨之退化,體力、腦力都處于衰退狀態,不僅難以勝任現有的工作,而且年長的勞動者一般也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接受新技術、熟悉新設備,從而導致勞動生產率提升速度放緩,影響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大量研究也表明,成年人的創新創造性隨年齡呈現出“倒U型”,創新創造能力的頂峰期在30~40歲期間,基礎創新的發明大多發生在中青年階段。
二是加大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壓力。在養老保障體系方面,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帶來的老年人口撫養比持續攀升,養老金的供需矛盾將日益尖銳,基金可持續性問題不容忽視。在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方面,老年人對醫療服務的需求遠高于其他人群,隨著老年人口增多和老齡化率提高,家庭、政府為老年人在醫療健康方面支付的費用越來越高。醫療費用的增長速度將明顯快于GDP增長速度,對醫?;鸬拈L期支付帶來巨大壓力。在養老服務體系方面,我國養老服務床位總量、服務質量均難以滿足龐大老年人口的養老服務需求。2021年末我國養老服務床位813.5萬張,而同期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加上空巢、留守、高齡老年人等都急需照護,社會化養老供需缺口較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供給不足,社區實現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的比例非常低,專業服務向居家社區延伸的能力還比較有限,無法充分匹配家門口的養老需求。優質普惠養老服務供給不足,與養老事業進入普惠型發展新階段、人民群眾對養老服務的支付能力不相匹配。農村養老服務水平不高,與農村人口轉移流出問題相互強化,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帶來挑戰。
三是影響家庭功能和代際和諧。我國在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中,同時還伴隨著家庭結構小型化、空巢化、家庭觀念淡化的現象,導致家庭養老保障功能快速弱化。傳統的家庭觀念正在逐漸淡化,社會上出現一些重小輕老、淡漠老年人、遠離老年人,甚至歧視老年人的現象,老年人的物質和情感需求得不到相應滿足,傳統的家庭養老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代際之間的經濟和倫理關系也發生著變化,年輕人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工作和學習上,注重生活品質、休閑娛樂和自我發展,用來照顧老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此外,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生活壓力逐漸增大,年輕人形成普遍的“物質至上”的價值觀,導致養老從以往的“用心”逐漸轉變為“用錢”模式,傳統家庭觀念中贍養父母的思想逐漸異化為用物質、金錢供養老人的思想。
四是威脅農村地區社會穩定。隨著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持續向城市遷移,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重,空巢、高齡、失能老年人問題更加突出。七普數據顯示,我國60歲、65歲及以上農村老年人口分別為1.31億人、0.9億人,占農村地區總人口比重為23.8%、17.7%,分別高出城鎮8.0個百分點、6.6個百分點。養老問題的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目前,我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保障水平較低,月養老金不足200元,絕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沒有可觀、體面的收入來源和財富儲備,加上農村地區醫療衛生資源相對薄弱、醫養結合條件差,農村老年人養老短板比較突出,甚至出現“農村留守老人無人照料”“農村老年人自殺率偏高”等社會問題,沖擊社會道德底線,給農村地區社會穩定帶來潛在威脅。
五是誘發坑老、損老、傷老等現象。在社會生活中,老年人群體通常處于相對弱勢地位,一方面知識更新不足,對層出不窮、花樣翻新的欺詐手段了解不全面,普遍存在智能技術運用困難。另一方面反應慢、辨別能力不強,給欺詐行為以可乘之機。隨著我國老年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欺、瞞、騙”等坑老、損老、傷老現象時有發生,需要引起高度關注。當前,我國養老詐騙手段和方式主要集中在:涉老食品、保健品領域虛假宣傳、消費欺詐;利用“養老房”坑騙老年人;以養老服務為名非法集資;以“免費游”“低價游”為誘餌強迫老年人高價購物、以“藝術品收藏”為幌子詐騙老年人財物;“黑診所”“假白大褂”禍害老人問題;利用網站平臺、手機APP設置“套路”,騙取老年人錢財;違規改變養老服務設施用地用途,擠壓老年人生活休閑場地。
二、人口老齡化發展帶來的積極效應
一是有利于釋放銀發經濟發展動能,擴大老年產品和服務消費規模。人口結構變化將促進老年產業和服務消費擴圍,壯大銀發經濟,形成發展新動能。根據相關研究測算,2020年我國銀發經濟總規模約5.4萬億元,占全球銀發市場比重的5.56%,對比我國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20%以上的比重,我國銀發經濟市場發展大有空間。未來,服務億萬老年人群體的銀發經濟有望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
二是有利于發展壯大養老保險基金和豐富商業保險,為資本市場帶來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相較許多發達國家,我國的養老金融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傮w而言,以養老儲蓄為代表的傳統養老金融服務依然處于銀行類養老金融產品的主流地位。就保險類養老金融產品而言,由于基本養老保險具有強制性、互濟性、普遍性特點,該項制度執行情況較好,保障了離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生活需求。企業年金是對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的重要補充,是我國正在完善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體系的“第二支柱”,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商業養老保險是老齡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保險公司已經推出了大量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作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關鍵制度之一,我國養老金融將迎來較大的發展機遇,并為資本市場建設帶來長期穩定資金。
三是有利于倒逼推動企業尋求資本和技術對勞動力的替代,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助推產業升級。人口老齡化的進一步加深,必然會伴隨勞動力數量的減少和勞動力結構的老化,從而提高勞動力成本,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經濟和產業的發展。但另一方面,這也將倒逼企業尋求實現資本和技術對勞動力的替代,客觀上有利于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向技術、資本、信息密集型產業為主轉型,進而加速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推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同時,雖然勞動力成本上漲,但勞動力素質也會提高,加上技術進步、信息化程度提升以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這將會大大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勞動力成本上漲帶來的影響。
四是有利于維護和增進社會和諧穩定。老年人在長期的生活經歷中積累的知識經驗、道德文化、意志品質凝聚著成熟、謙和、睿智、豁達的寶貴品格,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尤其是當前和今后10多年進入老年期的老年人,大多數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成長起來的,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改革開放成果,對黨和國家懷有深厚的感情。同時,作為家庭長者、社會老者的地位使得他們在家庭和社會中發揮著傳播道德價值、文化價值、啟迪人生價值的作用,有利于保持社會和諧穩定,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 胡祖銓、馬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