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面對國內外超預期因素沖擊,我國及時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出臺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及時穩住宏觀經濟大盤,經濟保持穩健發展。在消費受到制約、外需增長難度加大的背景下,投資的較快增長成為亮點,投資的關鍵作用也更加凸顯。
一、投資政策持續發力,投資預期回升向好
錨定當前抑制投資活力的卡點堵點,我國不斷健全完善投資政策體系,優化政策設計,實施包括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財政貼息、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等一系列穩投資政策“組合拳”,有力地促進了投資穩定增長。2022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5.1%,較2020—2021年兩年平均增速(3.9%)、2021年全年增速(4.9%)均有所提升。
同時,從相關先行指標看,投資有望繼續保持較好增長勢頭。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完成審批(核準、備案)手續的擬建項目計劃總投資額同比增長24.7%,較上半年增速(10.8%)提高13.9個百分點;下半年擬建項目平均投資規模也較上半年增長31.3%?;A設施領域,2022年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交易額同比增長29.4%,較上半年增速(14.4%)提高15個百分點。挖掘機銷量同比增速11月開始轉正,同比增長2.7%。制造業領域,金屬切削機床產量環比增速11月轉正,環比增長7.0%,反映制造業存量設備更新需求有所釋放。房地產開發領域,40家典型上市房企12月融資712.5億元,環比大增125%,反映支持房地產行業合理融資的政策開始發力顯效。
二、投資政策守正創新,呈現“四個注重”特征
一是注重加強協調配合,保證必要政策力度。在總體力度上,各類政策對投資的支持力度均明顯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較上年增加300億元至6400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在加快發行全年額度的基礎上,9月初決定依法盤活地方2019年以來結存的5000多億元專項債限額,2022年全年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0384億元。國家調增政策性銀行8000億元信貸額度,并先后設立兩批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共7399億元。在政策設計上,政策間加強配合形成合力。創新設立推進有效投資重要項目協調機制,精準支持有效投資重要項目和重點領域設備更新改造,19個部門和單位聯合辦公、并聯審批,著力加強要素保障,推動項目加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推動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等資金形成有效銜接。采取擴充以工代賑就業崗位、提高勞務報酬占比等措施促進重點工程項目實施以工代賑,與就業政策緊密配合,發揮穩就業保民生的積極作用。
二是注重保障各類要素,提升項目落地效率。資金要素方面,抓住“重大項目資本金到位難”這一牛鼻子問題,通過設立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擴大專項債券資金投向領域和用作資本金范圍等方式,有力補充了一大批重大項目的資本金。同時,通過新增政策性開發性信貸額度和引導商業銀行配套融資,有效滿足項目融資需求。用地要素方面,依托國家重大項目用地保障機制,加大用地保障力度,先后出臺了重大項目先行用地、簡化用地用海審查、完善工業用地供應方式等保障政策,多途徑保障用地需求。能耗要素方面,完善能耗雙控制度,明確“十四五”新增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考核,原料用能不納入能耗雙控考核,積極保障項目用能需求。截至2022年11月底,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支持的2700多個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開工率達近5年最高水平;已發行專項債券的項目開工率達95%。
三是注重聚焦短板弱項,提高投資精準程度。投資政策以國家發展規劃為導向,聚焦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重點支持“十四五”規劃明確的102項重大工程,涉及科技攻關、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民生補短板、文化傳承發展等領域。同時,進一步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加大助企紓困力度,支持民間投資參與重大項目建設。向社會資本積極推薦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項目,總發售基金757億元,帶動社會資本投入的新項目總投資超過4200億元。
四是注重防范風險隱患,確保政策可持續。投資領域不搞“大水漫灌”,始終把防風險要求貫穿于投資政策全過程各環節,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堅決管控地方政府債務,堅決控制投資杠桿,堅決杜絕低效無效投資,有力保證了投資的可持續性。對于地方政府債務,采用釋放專項債限額空間、擴大專項債資金投向領域等辦法增強政府投資能力,繼續嚴堵違法違規舉債融資。對于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要求金融機構獨立審貸、自主投放;同時嚴格遵守《國務院關于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管理的通知》,要求金融工具投放于具體項目的金額不超過該項目資本金的50%。在項目遴選過程中落實“資金、要素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對于重復建設項目、前期工作不成熟的項目以及禁止類清單項目等不予支持,確保不留后遺癥。
三、既利當前又惠長遠,投資工作成效顯著
投資是連接當前和未來的跨期紐帶,是對接需求和供給的結合點。在當期,投資是經濟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長期,投資形成新的生產能力,是擴大再生產、優化供給結構、促進更高水平供需平衡的重要途徑。因此,投資在短期內可以支撐經濟回穩向好,在中長期內更是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增強經濟發展韌性的關鍵力量。
一是支撐經濟穩定增長。投資項目建設過程中,將產生對建材、設備及勞動等中間需求,直接效應是擴大投資品消費市場、創造就業崗位增加勞務收入,間接效應是增強消費能力帶動消費品市場。2022年,我國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1%,拉動經濟增長1.5個百分點,在推動經濟回穩向好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二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投資結構是產業結構的前端,投資結構直接決定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方向。我國技術改造、新興產業、信息技術、綠色低碳類投資均實現了較快增長,產業升級發展態勢明顯,經濟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2022年,制造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8.4%,占制造業投資比重達到40.6%;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8.9%,比全部投資增速高13.8個百分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21.8%;清潔能源投資快速擴容,能源供應結構加速向低碳化轉變。
三是增強經濟發展韌性。在統籌發展與安全的指導下,補短板固底板投資力度持續加大,經濟社會發展和風險防控的薄弱環節加快補齊?;A設施投資明顯發力,增速達到五年來新高,有利于引領產業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的基礎設施加快布局。社會領域投資持續快速增長,大幅改善公共服務設施條件,尤其是疫情期間醫療衛生投資連續三年增速超過20%,加快筑牢群眾健康防線。能源領域投資力度加大,能源安全保供能力不斷增強。國家儲備體系加快完善,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戰略和應急物資儲備基地建設明顯提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我國投資政策具有規模性,投資體量較大、投資率水平高,是擴內需的重要力量,2023年投資政策仍然要持續發力。促投資重在有力有效,貴在精準可持續。要聚焦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穩步推進“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建設。加強項目審核把關,下大力氣做好項目要素保障工作。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進一步改善民間投資環境,激發投資內生增長動力。統籌穩增長和防風險,以有效投資助力經濟穩定回升和持續健康發展。
(胡祖銓,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人口發展室副主任、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