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電商年中大促的節點,往年“618”購物節總是伴隨鋪天蓋地的廣告以及“剁手黨”提前高漲的熱情。相比之下,今年的“618”顯得不溫不火,電商平臺披露的下單金額雖仍在增長,但同比增幅明顯趨緩。購物節為何疲軟了?
一來,客觀規律使然。歷經十余年火箭式上升,各類電商購物節已經走過了高速增長期?!叭嗽臁辟徫锕澋募t火,本質上源于消費需求的集中釋放,但隨著網購成為基本生活方式,許多人的消費需求已在平常得到滿足。特別是購物節套路甚多,折扣力度造假、計算規則復雜等問題頻頻引發不滿,消費者在一次次購物、比較、退貨中加速成熟,早已磨練出更為理性的態度。
二來,受疫情影響,人們的消費能力與消費意愿有所減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國內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5.6%,而2020年和2021年同期的增速分別高達11.5%、19.9%。在這樣的大背景下,“618”自然也不例外。眼下國內不少地區尚有疫情反復,物流運輸不可避免受到影響,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消費熱情。
今年的“618”是一個縮影,反映出疫情等現實因素對消費的短期沖擊。消費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既關乎人民生活的基本盤,也影響國民經濟的基本面。從中長期來看,我國消費潛力足、韌性強的特點沒有改變,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將會進一步增強。面對當前客觀存在的困難,如何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消費市場持續恢復是一道必須破解的課題。
近段時間,從國家到地方均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的政策舉措。在抓好落實的基礎上,尤其要關注以下方面。首先就是以更大力度穩就業、穩收入。有錢才能消費,有保障才敢消費,這是基本常識。千方百計扶助企業、開拓崗位、暢通信息、做好服務,讓人們的就業和收入更穩定,擴大消費才有根本動力。
另一個關鍵是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努力增加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大力培育新興消費,不斷激發潛在消費。要引導電商平臺和廠家商家跳出“造節促銷”等窠臼,緊抓消費變化趨勢,以新需求催生新供給,用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更好發揮平臺經濟對消費升級的支撐引領作用。
短期來看,隨著近期穩增長促消費政策的落實,消費恢復、回補的勢頭將會加快。但考慮疫情因素,恢復進程的不確定性也依然存在。政府部門還是要進一步提高疫情防控措施的科學性、精準性,確保在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打通消費“最后一公里”。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又有協同發力的政策支持和工作部署,一定能夠鞏固經濟復蘇勢頭,進一步推動消費平穩增長。
(作者:鄒蘊涵,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來源:北京日報)